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征编研究>党史探究

关于黔东南州革命老区助推“桥头堡”建设对策研究

来源: 本站     发布时间: 2024-05-21 09:36:57  点击:1961    


 

  要: 《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黔东南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的制定出台,为黔东南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给予了政策支持。州委党史研究室结合部门职责,解放思想,主动作为,抓住贯彻落实国发2号、黔府发7号文件的这一利好机遇,围绕调研主题深入本州7个革命老区县(市)开展调查研究。本课题深入探讨了革命老区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建设的重大意义,全面阐述了革命老区县(市)在助推“桥头堡”建设中的优势,系统总结了黔东南州革命老区县(市)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生动实践,辩证分析了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重点聚焦7个革命老区县的资源禀赋、优势资源等助推桥头堡建设提出对策建议,为州委州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革命老区 助推 桥头堡 对策研究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及《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2〕3号)、《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22﹞7号)文件精神,今年8月16日-22日,州委党史研究室组成调研组,深入本州的7个革命老区县(市)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掌握黔东南革命老区在打造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生动实践、做法成效,认真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7个革命老区如何助推“桥头堡”建设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为州委州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深刻认识黔东南革命老区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建设的重大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桥头堡”一词释义:为控制重要桥梁和渡口而设置的碉堡或据点,桥头碉堡之类的装饰性建筑。它是桥头堡经济研究中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重要概念。港口的性质、运输路线的便利性、政府部门的定位是确定桥头堡的主要依据;集国际交通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于一体的国际商务中心是桥头堡的主要功能定位。比如,新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连云港,指的是一个经济带的起点城市。

2022年4月22日,省人民政府印发了《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22﹞7号),为黔东南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给予了政策支持。打造“桥头堡”政策是国发〔2022〕2号文件出台后,省人民政府研究制定的第一个区域性政策文件,是深入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推动革命老区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创新实践,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后发赶超的强大动力引擎,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黔东南州的特别关怀厚爱,对我省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互动合作、促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从总体要求来看。打造“桥头堡”政策从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发展目标三个方面,明确了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革命老区“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总体要求。在指导思想上,强调要强化开放引领、政策供给和要素保障,大力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立足资源禀赋,发挥区位优势,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助推全省更好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新发展格局,为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探索经验和路径。在战略定位上,紧密结合黔东南自治州和粤港澳大湾区互补优势,明确提出要打造产业转移示范区、生态旅游康养区、双向开放先导区、共同富裕试验区的“四区”目标定位,为黔东南自治州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黎从榕作为革命老区的核心片区,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二是从发展目标来看。按照2025年和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提出了发展目标。明确2025以黔东南州“黎从榕”为“桥头堡”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绿色生态优势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优势进一步挖掘,供给大湾区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文化旅游服务不断丰富,大湾区居民入黔旅游人数大幅增长;“黔货出山”和外贸外资取得重要突破;大湾区人、财、物等要素在“黎从榕”片区的集聚度明显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2035年,革命老区“黎从榕”与大湾区立体化互联互通体系更趋完善,产业综合实力大幅跃升,重点产业紧密联动,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分工和市场体系,建成大湾区产业转移示范区;生态环境优势进一步巩固提升,绿色经济贡献突显,成为大湾区重要的文化旅游、生态康养首选地和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对外开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营商环境全省领先,与大湾区双向开放合作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在推进共同富裕上取得更大进展。不管是短期目标还是长期目标,“桥头堡”文件的出台,将大力提升革命老区经济发展质量和综合实力,为促进革命老区实现赶超突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将起到有力助推作用。

三是从重点任务来看。打造“桥头堡”政策共提出20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明确支持103项重大工程项目、117项重大政策、21项试点示范。第一,促进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针对革命老区及“黎从榕”核心片区企业“小、散、弱”、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明确提出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福地、建设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农林产品基地、供给粤港澳大湾区游客高品质的旅游康养服务、巩固提升生态优势等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解决产业发展制约“瓶颈”,全力支持革命老区及“黎从榕”核心片区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第二,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黔东南自治州革命老区及“黎从榕”核心片区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为打通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海陆空通道,提出加快铁路互联、推进公路互通、开辟空中走廊、打通水运通道等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为进一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奠定基础。第三,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突破口,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深化绿色创新合作、推动金融业创新发展、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等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推动黔东南自治州革命老区打造优质开放型平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第四,增强要素保障能力。从黔东南自治州革命老区发展现状看,“桥头堡”核心片区建设工作支撑基础较弱,提出加大财税支持、加强土地能源等要素保障、创新科技人才政策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强化政策供给和要素保障。打造“桥头堡”政策还从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合作机制、细化政策落实、强化督导问效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这些政策红利,是一次千年难遇的历史机遇

二、黔东南州革命老区在助推“桥头堡”建设中的优势

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辖1市15县、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国土面积3.03万平方公里,全州有苗族、侗族等46个民族,户籍人口489.6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82%,其中苗族占43.6%、侗族占30.6%,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是全国苗侗文化的核心地,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近年来,黔东南州有7个县(市)被省委、省政府划定为革命老区。其中,2004年黎平县被划定,2006年榕江县划定,2013年锦屏县划定,2014年从江县划定,2016年凯里市、黄平县、镇远县划定。黎平、从江、榕江革命老区县(以下统称“黎从榕”)位于黔东南州南部,是贵州南下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的前沿阵地,是大湾区沿贵广高铁、厦蓉高速进入贵州的第一站。省政府把“黎从榕”列入对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核心片区,包括其余4个革命老区县(市)在内,其潜在的资源优势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红色文化资源富集。黎平会议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历史转折的开端,黎平县是中央红军长征入黔第一站。1934年12月12日中央红军从湖南通道兵分两路向贵州进发,于12月15日到达黎平县城;中央红军召开了长征途中的第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确定了红军战略行动的正确方针,标志着红军长征以来“战略转变的开始”,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在榕江县,红七军带领榕江各界群众第一次欢度“五一”国际劳动节,是贵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五一”节庆祝活动。1930年4月至1936年1月,红军在黔东南活动时间长达近6年,五次转战黔东南,足迹遍及从江、榕江、黎平、锦屏、黄平等14个县(市),在黔东南这片红色沃土上,不仅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也和苗侗群众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留下了毛主席苗寨送毛衣、高屯红军桥、良上红军树等众多经典红色故事。全州7个革命老区县(市)中,黎平会议会址、榕江红七军团历史陈列馆等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下组织——凯里党小组、镇远支部领导人民进行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运动;为抗击日军,黔东南各地纷纷组织武装,奔赴抗日战场;为支援抗战,全州各地投入大量民工财力,修建了旧州、三穗、天柱、榕江四个后勤机场,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在黔东南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革命老区县内还先后涌现出周达文、龙大道、龙云等一批革命先烈和杨至成等革命前辈,在革命老区县境内留下了共343处珍贵的革命遗址和遗迹,红色文化印迹已深深植根在黔东南各族人民心间。 同时,黔东南州与赣州、遵义、延安、桂林、丽水、阿坝、龙岩等七地都是红军长征途中重要节点地域,传承着一脉相连的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都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推动长征沿线合作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二是生态环境自然天成。全州年平均气温在14—18℃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的97%以上,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全州水质达标率超过95%,森林覆盖率达68%,有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森林公园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是全国重点林区、物种基因库和生物大宝库。作为“桥头堡”的“黎从榕”核心片区,黎平县森林覆盖率超过72%,境内有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被誉为“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中国森林氧吧”,是中国茶叶百强县、全国木本油料特色区域示范县;从江县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霜期较短,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省十大重点林区县之一,全县森林覆盖率69.39%,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10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榕江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县、贵州省十大林业县之一,有“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平阳小丹江。这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打造产业转移示范区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得天独厚优势。

三是特色资源奇异富饶。全州有苗药2600多种,中药材种类2831种,占全国的25.4%、全省的60%,素有“苗药三千、单方八百”之誉。黎平县茶叶、油茶和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0万亩,其中油茶种植规模38.6万亩居全省第一。商品林面积达327万亩,“十四五”期间,年商品材主伐限额81万立方米,约占黔东南州四分之一,素有“杉海油壶”之称。从江香猪被《多彩贵州赋》赋予“茅台佳酿醉倒仙人,从江奇豕荣珍国宴”赞誉,与国酒茅台一起“做客”国宴,被誉为古时贡品、今日珍馐。从江县发现中草药资源344个品种,板蓝根、黄精、铁皮石斛、淫羊藿以及瑶药系列等已具备一定规模。榕江西瓜全省知名,曾两进中南海;榕江百香果口味极佳,脐橙远销省内外,“榕江罗汉果,带给世界健康甜”口号逐步打响,榕江小香鸡、榕江葛根、塔石香羊、黎平香禾糯、凯里红酸汤、从江香猪等13个产品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些独有的农特产品,奇异富饶的侬特资源,为打造融入大湾区产业链分工和产业协作配套的样板夯实了基础。

四是旅游资源极具魅力。黔东南州被誉为“原生态民族文化博物馆”,是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确定的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侗族大歌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53项72个保护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排名全国市州级第一位,被誉为“歌舞海洋、百节之乡、非遗之冠、银饰之都”。3300多个苗侗村寨星罗棋布,409个中国传统村落光彩夺目。黔东南州是“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家园”,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首选地,世界上52个最值得到访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氵舞阳河、云台山、雷公山等自然景区山水秀美风光独特,处处如画、步步成景。镇远古城、西江千户苗寨、肇兴千户侗寨、下司古镇等文化景区历史悠久。从江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淳朴的民风民俗,造就了“养心圣地·神秘从江”旅游品牌,县内有加榜梯田为代表的国家湿地公园,有以树为神的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岜沙苗寨,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发源地小黄侗寨,有神奇康养疗效的瑶族药浴,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占里人口生育文化,有增冲鼓楼为代表的国宝级文物,有以七星侗寨为代表的传统村落民族特色村寨。榕江县有侗族大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琵琶歌等11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天下第一苗王庙和苗王墓,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百节之乡”。火爆全网的贵州“村超”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侧影”,观察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一个“窗口”,是贵州的一张新名片。锦屏县境内有龙大道故居、敦寨—新化田园风光、隆里古建筑群、三板溪湖自然景观、茅坪木商古镇、黄哨山自然景观、河口瑶光红军长征遗迹等,木商文化、军屯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给锦屏旅游注入了活力。这些旅游资源,为精准对接大湾区消费升级和游客市场需求,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服务功能,建设面向大湾区的山地民族文化旅游和生态康养目的地提供了不竭资源和内生动力。

五是区位交通优势日益凸显。“黎从榕”等7个革命老区县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厦蓉高速、贵广高铁、沪昆高铁、黎洛高速、剑榕高速、贵黄高速、余安高速、安江高速、天黄高速穿境而过,黎平机场、凯里黄平机场航线不断加密,高速公路织线成网、水运通江达海,海陆空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已经形成。兴义经黎平至永州赣州铁路、铜仁玉屏至黎平城际铁路已纳入国家和省铁路规划网,洋溪水库地坪码头建设实质性推进。黎平、从江、榕江县到省城贵阳均在1小时左右,到邻省广西2小时左右,深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高铁3小时经济圈,素有“黔南门户,桂北要津”之称。这些便利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为加强区域互动合作,打造对接融入大湾区的“桥头堡”,助推全省更好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新发展格局,培育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点,为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打造东西部协作示范提供了便利,蓄足了发展动能。

三、黔东南州革命老区县(市)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生动实践

黔东南州7个革命老区县(市)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抢抓机遇、凝聚共识,主动作为、聚焦发力,加快构筑“桥头堡”功能,发挥“桥头堡”作用,推动“桥头堡”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效助推了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1-9月,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69.23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一产完成194.27亿元,同比增长4%;二产完成201.93,同比增长2.6%;三产完成573.02亿元,同比增长3.5%。

(一)坚持统筹谋划,高位推动显活力

1.统筹谋划安排。革命老区县市利用常委会、常务会、专题会等会议全面学习党中央、省委省政府系列部署精神及黔府发〔2022〕7号文件精神,同步开展线上线下宣传宣讲,多角度、多形式对上级决策部署要求和文件精神进行学习解读宣传,加快思想转变融入,集思广益谋划,高位推动“桥头堡”建设工作。

2.构建推进机制。州级成立州委书记、州长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设“一办五组”,统筹推进“桥头堡”建设。制定印发贯彻落实《“桥头堡”实施意见》分工方案、“桥头堡”2022—2023年重点突破“十大工程”实施方案及10个分项方案等文件,每项工程分别明确一名州领导牵头推进,重点推动的50项政策有36项取得阶段性成效、50个重大工程有28个实现开工。7个革命老区县(市)也及时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组建“桥头堡”专班,制定贯彻落实措施,印发《实施意见》分工方案、《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2022—2023年重点突破“十大工程”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打出“融湾”攻坚组合拳,跑出“融湾”加速度,有序有效推动“桥头堡”建设。

3.抓好规划编制。州级编制了《“桥头堡”规划(2022—2035年)》和《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围绕“四区”定位,谋划重大工程项目306个,计划总投资3018亿元。作为“黎从榕”核心片区,正在编制《“桥头堡”规划》细化方案,为建设“桥头堡”核心片区明确目标、定位和方法路径。

4.设立“桥头堡”基金。坚持市场化原则,用好用足用活省级“桥头堡”专项资金,设立12亿元“桥头堡”壹号基金,为“桥头堡”建设注资助力,州县上下干劲足、活力强。

(二)坚持“四轮驱动”,融合发展显初效

紧扣“产业转移示范区、生态旅游康养区、双向开放先导区、共同富裕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坚持这四个轮子驱动,在“大湾区”融合发展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1.重大项目建设有新突破。产业承接是“桥头堡”建设中的重头戏。这不仅是“桥头堡”向粤港澳的对接融入,也是县域生态经济品牌输出和大湾区新兴产业转移的机遇风口。按照扬优势强产业,围绕资源优势和“桥头堡”政策开展产业招商。2022年以来,全州共引进五株科技公司光伏电池片、台江碧桂园鲟鳇鱼三产融合等重点产业项目930个、优强企业265家,新增产业到位资金402.58亿元。其中,共引进大湾区重点产业项目265个、优强企业138家、新增产业到位资金127.35亿元。从江南海共建产业园、榕江居之谷家居产业园、锦屏木材产业园、凯里炉山海生玻璃、山东鲁控再生铅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凯里黔玻永太、锦屏盛伟生态板深加工、天柱宏泰钡盐二期、台江麒臻环保二期等34个亿元产业项目建成投产。黎平县谋划储备“桥头堡”项目194个,总投资1290.94亿元,2023年获得中央、省预算内投资和州前期工作经费项目17个,资金1.08亿元。从江县谋划项目177个,总投资1156亿元,纳入州级2023年“十大工程”重点攻坚项目19个,总投资107.50亿元,已开工建设17个,开工率89.47%,已完成投资30.54亿元。榕江县2023年重点推进113个“桥头堡”项目,截至目前已开工项目74个,已完成投资38.07亿元;其中,纳入州级2023年重点攻坚的“十大工程”项目17个,目前已开工14个,完成投资6.98亿元。凯里市谋划“融湾”重点项目64个,成功引进五株集团、深圳金信凯电子制造等10个大湾区项目,总投资872.85亿元,目前完成建设项目2个。镇远、黄平、锦屏革命老区县由“山区思维”向“湾区思维”转变,立足自身产业资源优势,谋划推进项目建设,随着一批带动力大、示范作用强的项目迅速签约落地,助推产业发展后劲愈发充盈。

2.旅游康养建设有新成效。十八大以来,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创建中国苗侗风情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定位,坚持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弘扬和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成立黔东南州红色旅游发展中心,把红色旅游纳入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作出部署安排,开发红军长征途径12个县的红色旅游景点,形成以“红色文化+康养旅游”、“红色文化+苗族文化+名人故居”、“红色文化+侗族文化+自然生态”和“红色黎明,伟大转折起点”为主题的多条“最美红军线路”红色旅游精品线;引导黎平会议纪念馆、镇远和平村旧址纪念馆、镇远周达文故居、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历史陈列馆、三穗杨至成将军纪念馆5个红色文化主题专题博物馆做好免费开放工作,使其政治教育功能不断增强,积极推进旅游与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等融合发展;借助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程契机,编制完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黔东南建设区建设保护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黎平段)核心展示园和集中展示带总体规划》,绘制了红色旅游发展新蓝图;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间,全州累计接待游客7.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6352.9亿元。近两年来,黔东南州革命老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系列决策部署,立足自身资源、区位优势,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村BA和村超“两对宝贝”,精准对接打造大湾区“后花园”。特别是“黎从榕”核心片区,扭住“生态旅游康养区”战略定位,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区位”优势,加快推进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目前,全州新增旅游市场主体231家,新增入库9家规上涉旅企业。新增4A级旅游景区3个、3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早品海鲜,夜尝酸汤鱼,千里黔粤一日还”格局形,古镇游、乡村游、温泉游、生态游、避暑游兴起,一群群说着普通话粤语口音的游客纷至沓来。截至今年7月31日,革命老区共接待游客4716.1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12.38亿元,同比增长12.26%,恢复到2019年的96.12%,其中接待粤港澳大湾区游客532.88万人次,全年接待人次有望突破1000万人次。

3.产业承接取得新进展。产业承接是“桥头堡”建设中的重头戏。黔东南州持续唱响围绕主导产业抓招商抓项目的经济工作主旋律,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民族文化+能矿资源+交通区位”优势,以及地下矿产和地上农林业“两大资源”,找准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结合点,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新进展。2022年以来,全州共引进五株科技公司光伏电池片等重点产业项目930个、优强企业265家,新增产业到位资金402.58亿元。其中,共引进大湾区重点产业项目265个、优强企业138家,新增产业到位资金127.35亿元。从江县的佛黔协作共建产业园计划分三期实施,建成后将重点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招商,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与明阳集团、华润集团、正威国际集团、粤旺集团、广州医药集团、佛山医药集团等一批大湾区优强企业达成投资合作意向。革命老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成为全国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承检机构。初审通过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60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加工企业2个。在佛山等大湾区城市建成农产品专馆(专区)26个,建成革命老区农产品前置仓5个。黎从榕等革命老区按照“桥头堡”核心片区建设要求扎实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黎平县聚焦“两茶两药”和林业主导产业,将油茶产业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发展,实现了全产业链“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全县共建成高标准油茶示范基地3000亩,与油茶主产区群众联建有机油茶基地8.5万亩,全县油茶种植面积43.4万亩,其中投产面积31万亩,覆盖全县312个行政村。2022年,全县产油茶籽2.1万吨、综合产值达8亿元、同比增长24.62%;全县参与油茶产业发展群众5.4万户18.6万人,实现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从江县按照“因地制宜、规模适度”原则,积极发展中药材百香果、香禾糯、香猪“一药三香”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7家,带动全县种植百香果2.5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达16.1万亩、香禾糯6.1万亩、香猪出栏3.84万头。成功申报创建省级粤黔协作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6家经营主体9个生产基地通过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农特产品9028.3吨直供大湾区,销售金额9211.4万元加快聚集发展特色产业,全县大健康医药和特色食品加工企业达14家,大湾区企业6家。榕江县打造建设大湾区优质农林产品直供地,大力发展“精品果蔬·两茶一药”农业主导产业。2022年以来完成4个“菜篮子”生产基地、9个“二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建成农产品加工生产线3条、保鲜库13个。凯里、镇远、黄平、锦屏等革命老区全力推进产业园和基地建设,各个重点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

4.综合物流体系建设有新局面。与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合作,联合制定《黔东南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体系规划研究工作大纲》。贵州现代物流集团在体系规划、项目建设等方面全力助力“桥头堡”建设。洛贯经开区物流园、三穗经开区冷链物流中心等项目建成投用,革命老区智慧物流园加快推进,榕江新媒体电商产业创新发展。

5.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新动作。黎平县两年来累计争取城镇化建设资金支持7363.88万元,重点推进旅游智慧停车场、卫生填埋场库区整改、老旧小区改造等,建成18座生活垃圾转运站并投入运营,98个传统村落木质结构房屋电改全覆盖,累积完成户内电改2万余户。从江县坚持老城区提质、新城区扩容总体思路,进一步完善城市商圈基础设施实施背街小巷10条,完成老城区环城路等管线铺设2.14公里实施街心花园建设项目新增停车位106个,新增排水沟2.5公里榕江县围绕建设黎从榕锦黔边城市带,大力实施“强县城”行动,重点打造“一主一次四片”城镇空间布局,推进古州和忠诚同城化,促进县城区与工业园区、车江坝区、三宝景区、移民新区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市“四改”,改造提升超市商场、大型卖场、特色商业街,规划建设汽车城、商贸城、物流城、建材城打造榕江忠诚牛瘪农文旅小镇、榕江寨蒿商贸小镇、水族森林康养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建设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凯里市着力打造凯里区域中心城市,建成东湖湿地公园慢行步道、环金泉湖健康步道、262街心花园、万博地下停车场、金井智能停车场,完成一商场和中博改造提升工程,完成华联路、友谊路、永乐路、环城北路整修。启动苗侗风情园、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改造提升工程,“国字号”文明创建走在全省前列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在全国134个县级文明城市测评中排名第20位,创贵州省历史最好成绩。“美丽农村路”总里程达330公里,获评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镇远、黄平、锦屏等革命老区县乘着“桥头堡”建设机遇,找准切入点、找到突破口,全面规划,全力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融湾通道加速拓展,为推进黔东南革命老区现代化进程书写了新型城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坚持多措并举,互联互通呈雏形

1.主动对接大湾区。深化与佛山市协作,将“桥头堡”建设列入佛黔两地协作的重点工作清单,建立佛黔协作“双月对接会商”机制,特别是“黎从榕”革命老区核心片区县(市)加强与佛山市结对帮扶单位沟通对接,取得了初步成效。第一抓招商对接。黎平县2023年先后引进重点产业项目20个,实现到位资金5.34亿元;从江县近两年来共引进重点产业项目50个,合同约定投资金额66.97亿元,新增产业到位资金36.3亿元榕江县新增招商引资项目20个,项目拟投资总额24.47亿元,实现重点产业到位资金共计5.39亿元。凯里市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地区大力招商,市场化招商签约落地企业6家,总投资5.07亿元;以商招商签约落地3家,总投资5.05亿元。新引进500万元以上项目43个,总投资45.98亿元;新引进优强企业4家;新增到位资金30.94亿元,同比上升2.08%,重点产业项目到位资金29.06亿元,同比上升81.74%;新增工业项目到位资金12.37亿元,工业到位资金占比42.57%;东西部协作驻粤招商到位资金1.86亿元。第二抓产销对接。黎平县围绕大湾区重要生态农林产品供应基地狠抓产销对接,将茶叶、山茶油、天麻、茯苓、水果、牛肉、刺绣等农林产品和民族手工艺品外销,目前农林产业完成黔货出山2.98亿元,其中销往广东0.2亿元。从江县6家经营主体9个生产基地通过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成功举办全省水果产业重点项目建设现场会暨招商推介会“果间百香”· 2023年从江百香果顺利开园农特产品9028.3吨直供大湾区,销售金额9211.4万元第三抓就业对接。黎平县提供岗位1.3万个组织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5次,帮助黎平籍农村劳动力到广东省等地稳岗就业超3000人,目前在省外就业12.55万人,其中在广东省6.79万人。榕江县加强与南海区沟通对接,完成2对乡镇、8对学校、5对医院和122对村村、村企(社会组织)结对,引导农村劳动力5464人到大湾区就业,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培训农村劳动力1055人次,累计获得社会捐赠资金971.89万元、获得223.48万元的捐赠物资。

2.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2023年重点推动的17个项目已开工5个,2023年已完成投资31.4亿元,与“大湾区”互联互通渐呈雏形。剑黎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总体形象进度76%雷榕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贵广铁路提质改造(黔东南段)、瓮马铁路南延伸线等项目开工建设,榕融高速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力争年内开工建设;榕江至融安高速公路、黎平机场改扩建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涪陵至柳州铁路纳入州级“桥头堡”2023年重点突破“十大工程”进行前期工作调度。积极配合推进都柳江下游梅林航电枢纽、洋溪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省交通运输厅支持天柱至玉屏(大龙)高速公路作为“十四五”重点推进项目。榕江县忠诚水库可研报告已通过国家水利部水规总院审查,目前正在有序推进。麻江县宣威水库可研报告审查意见已经水利部审查通过并报送至国家发改委,可研阶段专题已批复或确认。侗乡长途汽车客运站侗乡传统村落旅游精品环线已投入运营。

(四)坚持上下发力,开放环境更优化

革命老区坚持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推动各项政策机制创新性突破。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十条措施》《推进政务服务与粤港澳大湾区“政策互联互通、审批双向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大力推行“政策互联互通、审批双向服务”,在全州政务中心服务大厅设立“粤港澳服务专窗”,为粤港澳企业、群众提供政策咨询、业务咨询、审批协调等政务服务,与佛山、肇庆、江门等地签订了“跨省通办”合作协议,今年来累计办理大湾区跨省通办业务1524件。推行“用地清单制”,将一般社会投资工业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至35个工作日内。建立了佛黔协作“双月对接会商”机制,将“桥头堡”建设列入佛山和黔东南两地协作的重点工作清单。围绕深化园区合作,探索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与佛山共建“飞地园区”,推进革命老区黎平县与中林集团合作共建产业园,着力在创业奖补、税收优惠、对接服务、利益分配等政策上创新突破,切实以政策“洼地”汇聚新动能、激发新活力、焕发新气象。争取了43家省直厅局部门出台配套政策、与12家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梳理出261条具体政策清单,已有204条取得阶段性进展,并引导中南市场等40余家商贸平台到黔东南州各县市采购农特产品,订单量超1亿元。州级、凯里、三穗、天柱、黎平作为全省“企业之家”第一批试点市县已投入运行,推行涉企服务“一件事一次办”。60户重点工业企业纳入州领导包保服务。持续推动全程网办,推行“肩并肩”服务、“自助服务”“云上坐席”“移动办”等方式,提升全流程网上办理能力。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一窗通办‘2+2’模式”改革,创建“黎即办”“榕易办”“凯立办”等“贵人服务”品牌。

(五)坚持要素保障,发展空间有展期

1.政策方面。建立与省州部门对接工作机制,州各部门主动与州直部门、省直厅局汇报对接,目前已有42家省直部门出台配套政策,11家单位与黔东南州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梳理形成政策243条,有121条取得阶段性成效。

2.资金方面。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370.8亿元,增长14%,获中央(省)预算内资金24亿元。今年以来,黎平县获得中央、省预算内投资项目17个,资金1.17亿元,获批2022年专项债额度3.96亿元,“桥头堡”专项资金获批0.2亿元;2023年专项债获批额度1.08亿元。从江县获上级转移支付资金26.108亿元。其中,获批7个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资金3.423亿元;获批12个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资金1.92亿元;获批2个“四化基金”项目0.703亿元。争取到省级对市县下达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补助资金1.14亿元,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资金2.002亿元,医疗卫生方面补助资金1.55亿元,就业补助资金0.255亿元。榕江县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2.807亿元,省级预算内资金1.5237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4.7122亿元、一般债1.1062亿元、“桥头堡”专项资金0.2亿元、“四化”基金0.51亿元,获得州级前期工作经费206万元。其中,2022年获专项债共计6.9612亿元,共谋划储备申请上级资金14.28亿元,其中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财政部审核的第二批专项债项目8个。

3.人才支撑方面。州级设立1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奖励资金,选派263名专业技术人才到佛山市跟岗学习,从佛山市引进444名专业技术人才到我州开展帮扶。黎平县设立3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分类管理储备“四化”干部303人。与佛山5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建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医院实现结对帮扶3对。选派30名干部赴佛山学习交流,利用佛山资金、师资等培训黎平县党政干部、技术人才470余人。深化两地党校合作办学,联合开展干部培训10期近500人。从江县落实南海区重点领域骨干人才到从江挂职支援达53人,选派从江重点领域人才到南海区挂职锻炼38人。南海区组织2个乡镇、3个村(社区)、80个企业、24个社会组织分别与从江县2个乡镇、114个村结成帮扶对子。榕江县围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大力实施“银龄计划”“富才计划”“青村计划”“导师计划”“榕归计划”。2022年以来,佛山市、南海区陆续选派2名党政干部、36名专业技术人才、28名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到榕江帮扶。创新“名誉村长”帮扶典型,目前由南海区东部村两委负责人、企业及社会组织负责同志担任榕江186个村的“名誉村长”。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正式与榕江职校深度“牵手”。凯里市加大对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一事一议”支持力度,推进凯里市人才公寓项目建设。推动与大湾区干部培训互动,争取选派领导干部到大湾区交流学习,推动招商引资引智。争取选派干部到大湾区挂职锻炼。支持凯里市一职校等与大湾区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4.教育医疗方面。制定教育组团帮扶工程2023年重点事项工作计划,我州77所中小学(幼儿园)与佛山市82所中小学(幼儿园)结成帮扶关系。2023年佛山市教育局继续选派8名校长以及24名中层管理人员和专任教师到我州支教,省、州选派50名中层管理人员和专任教师。稳步推进23所学前教育学校项目建设。2023年重点推动的黔东南技师学院新校区等3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2023年已完成投资0.84亿元。凯里市深化东西部帮扶协作,与南海区九江职业技术学校达成结对帮扶关系,两校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派交流、优质资源共享上开展合作;新增佛山市顺德区顺达电脑厂、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佛山汽车厂两家合作企业,校企双方通过开展订单培养、学生岗位实习等方式力学生成长。加大技能培训助力“融湾”企业,2022年开展全市农民工培训21期培训3423人,完成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工程培训2775人。在医疗方面,我州47家医院与省内外55家医疗机构共结成96个帮扶关系。建成卒中中心8个、胸痛中心10个、创伤中心1个、纳入创伤中心建设单位6个。2023年重点推动的5个项目均已开工建设,2023年完成投资2.32亿元。

5.土地、能源要素保障方面。革命老区各县(市)坚持总量管理、科学配置、集约节约,提高土地资源供给能力和质量。例:革命老区凯里市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32.75万亩,城镇开发边界 110.15平方公里,有效保障城市发展空间,平衡发展与资源保护。

四、存在的问题

在省委、省政府及省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广东对口帮扶协作下,黔东南州革命老区县(市)在推动“桥头堡”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推进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政策项目推进还不够理想。一是配套政策落实成效不明显。梳理出的省级部门支持“桥头堡”建设261条具体政策清单尚有57条未见成效。桥头堡“壹号基金”发挥作用还不够,基金使用推进较慢二是部分工程项目推进有差距“十大工程”重点推动的156个项目中有43个项目尚未开工建设,仅完成投资69.1亿元,距离年度目标任务还有差距。比如,拟于2023年7月前开工建设的贵州福宝坤30万吨/年钡渣全资源利用等17个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尚未开工建设。再如,革命老区榕江县泛家居产业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一期)、革命老区黎平县林木良种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7个项目因缺乏资金导致推进缓慢;革命老区凯里市贵州圣百实业年产50万吨再生铝材及30万吨铝加工材等19个项目因用地等问题导致推进缓慢。

(二)对接联动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是沟通机制还不够顺。疫情期间受影响,县(市)仅与佛山、广州、深圳等城市联系较为密切,与广东省、大湾区的其他城市联系较少,特别是与港澳等城市联系不多。疫情放开后,黔东南州革命老区与大湾区的联动还不够紧密,主要联动的区域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对口协作城市间的互动,与大湾区其他城市(深圳、香港、澳门等)互动较少,主要的联动也是省级政府及省发改部门的联动,地方政府及部门间的沟通联系较少,未建立常态化、便捷式的沟通交流机制,沟通渠道不够顺畅。二是联动领域不够宽。目前黔东南州革命老区与大湾区的联动主要是资源型、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优势资源的消费协作,政府部门间的人才培训,教育医疗的人才帮扶等,与商协会、科研院所等机构联动较少,技术型、研发型、源头型等企业、机构、人才交流联动不够深入,全方位的对接联动机制尚未建立。三是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不足。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史料挖掘整理不深入,未认真对红色故事和史料进行系统深入挖掘整理。“文旅+”融合不深,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本地自然风光或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深度融合不够,多数红色旅游景区(点)仅有参观游览点,但参与性、互动性红色体验活动较少。对红色文化品牌规划建设和对红色旅游产品的研发打造还有待进一步开发与完善,缺少红色旅游的跨区域合作推广。

(三)产业协作还不够深入。一是产业链条可持续发展程度不高。招引的产业链条不长、产业链条较为低端、产品技术含量较低,难以与黔东南州革命老区产业较好融合,可持续发展程度不高。二是产业基础尚显薄弱。受经济环境下行压力影响,企业投资意愿减弱,同时招引对接区域单一,招商引资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广州、佛山、深圳等几个城市,与其他地区尤其是港澳联动不多、选择面较窄,壮大产业基础难度大。同时,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经济总量小是各县(市)发展中最大的问题。由于水、电、劳动力、物流等生产要素保障比较优势不足,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物流聚集不够,缺乏一批旗舰型、引领性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要素持续支撑不力。三是产业集群程度不理想。革命老区县(市)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招商引资优势不明显,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等优势没有有效发挥,有名片无品牌,没有形成好产业好企业好产品,产业链条不健全,物流、人才等要素保障与企业需求有差距,引进的龙头企业、头部企业少,难以吸引上下游产业汇集,形成产业集聚。虽然在积极探索开展合作共建、托管建设等园区建设模式,但合作共建成效不明显,园区共建难度大、推进不理想。

(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还有短板。随着贵广高铁提质改造即将通车,黔东南州革命老区融入了大湾区3小时经济圈,但还存在内外联通未完善的问题。铁路货运通道方面,革命老区各县市南下大湾区的货运铁路还没有,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东、中、西线都没有经过黔东南。水运通道方面,目前都柳江航电枢纽工程州内段已建成通航,但都柳江下游梅林、洋溪等枢纽还未启动建设,南下大湾区和北部湾出海通道还未全面贯通。高速公路连通方面,因天柱至大龙、榕江至融安高速还未启动实施,在贵州东部第一纵线的两个“断点”未能接通,还未形成北接成渝经济圈、南连大湾区和北部湾的高速大通道。革命老区黎平、榕江、从江作为“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主阵地,尽管开通了贵广高铁和县城实现多条高速公路相互连接,但由于没有打通货运铁路和水运通道,高效便捷低成本的物流体系和综合运输体系尚未健全,流通渠道还不够顺畅,对外开放通道和平台载体建设滞后,革命老区企业物流成本高,市场主体引入存在一定困难。

(五)要素保障还有缺陷。一是用地要素保障还不足。用地指标等成为制约项目建设的主要瓶颈,产业用地和项目用地供需矛盾仍较突出。比如,贵州(榕江)桥头堡国际智慧物流园建设项目,因国土空间规划尚未批复未能纳入国有土地报建,影响企业融资和项目前期工作推进等。二是能源类项目储备不足。革命老区黎平县、榕江县、从江作为“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核心片区,依托于贵广高铁等重要交通网络,将成为贵州省面向大湾区和泛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和纳入国家省州规划项目不足之间的矛盾极为突出,需要从省级层面给予政策调整和项目支持。如,崇义抽水蓄能项目因未纳入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项目清单,缺乏省级以上的规划执行依据,导致项目前期工作无法推进。三是深度融入大湾区效果还不明显对大湾区的政策措施、产业发展等研究不深,对大湾区城市的实际情况掌握不透,对大湾区产业发展需求了解不够,深度融入大湾区效果还不明显。四是专业人才资源缺乏。比如,革命老区从江县在教育、医疗、科研、规划、管理等方面相关人才紧缺,为保障“桥头堡”建设快速推进,从江县急需一批教育、医疗、科研、管理的高层次人才。五是统筹力度还需加强。虽然州县“桥头堡”办公室对桥头堡进展情况实行每月调度通报机制,但在统筹加强精准调度、实地督促、定期通报进度和成绩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五、对策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贵州“要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文件支持我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这是贵州省扩大开放合作的战略部署,是黔东南州各革命老区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黎从榕”等革命老区在助推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带动效应和引擎作用,要紧紧抓住“桥头堡”建设这一有利契机,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按照“短期快速见效、长期久久为功”的要求,从以下六个方面奋力助推“桥头堡”建设实现提质增效。

(一)以战略目标任务为牵引,在引擎带动上提质增效。“黎从榕”等革命老区要抓住新国发2号和黔府发7号文件难得的历史机遇,着力推动革命老区提升内生动能,积极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积极发挥革命老区在助推“桥头堡”建设中的引擎带动作用。一是在推进战略任务方面率先示范。要紧盯省政府明确提出的“要打造产业转移示范区、生态旅游康养区、双向开放先导区、共同富裕试验区”的“四区”目标定位和重点目标任务,进一步理清思路、攻坚克难,细化措施、扎实推进,通过持续努力,以革命老区县(市)经济社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形成对接融入大湾区、助推“桥头堡”建设的成功方案,到2025年,“黎从榕”对接融入大湾区“桥头堡”建设初见成效,大湾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在“黎从榕”的集聚度明显提升,切实把“桥头堡”建设成为连接大湾区和黔中城市群的重要枢纽通道。到2035年,“黎从榕”革命老区与大湾区立体化互联互通体系更趋完善,产业综合实力大幅跃升,重点产业紧密联动,全面融入大湾区产业分工和市场体系,建成大湾区产业转移示范区;生态环境优势进一步巩固提升,绿色经济贡献凸显,成为大湾区重要的文化旅游、生态康养首选地和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二是在融入发展方面率先示范。抓住融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这一有利机遇,依托“黎从榕”等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推动建立红色资源横向保护利用机制,积极打造一批具有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不断丰富和完善红色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载体作用,推动红色教育、红色旅游、红色影视等融合共生,带动住宿、餐饮、购物等行业联动发展,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和增收路径,以红色基因和红色故事为“黎从榕”等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产业基础。三是在探索经验方面率先示范。注重积极探索、提炼总结各种有益的“桥头堡”建设助推模式经验,用好用足用活专项债券等专项方案和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有效投资,积极谋划、对接一批惠民生、利长远、增后劲的红色文旅项目,着力助推“桥头堡”建设高质量推进,为全州、全省在对接打造“桥头堡”建设实践中探索成功路径和比学赶超的样板。

(二)以核心片区建设为重点,在产业承接上提质增效。打造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桥头堡”建设的重要任务,要以产业承接的实质性突破带动“桥头堡”建设全方位突破。一是主动承接上发力。依托黔东南州资源优势,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原则,树立全产业链条理念,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壮大配套产业,围绕优势特色农业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围绕“两个宝贝”优势加快旅游产业化发展,推动对接融入大湾区承接产业转移取得实效。要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树立全产业链理念,推广“大湾区总部+黔东南基地大湾区研发+黔东南制造”模式,主动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要培育壮大链主企业,大力发展上下游产业,完善产业链关键配套,提高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现代化水平。二是核心片区建设上用力。“黎从榕”是“桥头堡”建设的核心片区,务必实现突破性进展。要以“黎从榕”为核心,辐射带动锦屏发展,重点发展木材加工、特色食品加工、大健康医药等产业,加快打造成为贵州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示范区。要坚持用地向核心片区聚集、资金向核心片区聚拢、用能向核心片区聚合,全力保障核心片区重点工程建设、重大政策落实、示范试点建设快速见效。要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盘活闲置低效项目,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厂房,引进落户一批优强企业。三是“强州府”建设上着力。凯里是全州发展的“龙头”,在“桥头堡”建设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强州府”首要是强产业。要以凯麻产城融合示范区为核心,辐射麻江、丹寨、雷山、台江、黄平等县,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大健康医药、再生资源循环材料、特色食品加工等产业,打造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要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上走前列,创新产业协作模式,推动玻璃、铝加工、大健康医药、凯里酸汤等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加快建设百亿级园区。要在做大城镇经济上走前列,发挥好州府城市和旅游集散地的作用,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做大城镇经济、商圈经济、旅游经济、服务经济。同时,其余革命老区县(市)都要围绕“桥头堡”建设,找准位置、精准发力,依托各自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和发展潜力,找准结合点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以每个县的产业发展突破,合力推动“桥头堡”建设实现整体突破。四是产业集群发展上努力要积极与大湾区对接,立足全州产业基础,积极发展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再生资源循环材料、特色食品、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大健康医药等5大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同时发展新能源材料、白酒、轻纺、民族民间工艺品、大数据电子信息等N个特色产业,构建“5+N”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推动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要推广“4+”模式,推动与大湾区城市、园区、企业等深化合作,探索合作共建、托管建设等模式,加快粤黔共建产业园建设,打造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典范。

(三)以大健康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在文旅发展上提质增效。“桥头堡”文件赋予了黔东南“生态旅游康养区”的战略定位,务必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全力培育康养业态。要用好黔东南青山绿水养眼、蓝天净土养肺、传统美食养胃、碧民族文化养心、民族医药养身,发展康养旅游得天独厚,是吸引大湾区游客的优势资源,立足优势、围绕需求,加快推进医养康养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温泉康养、森林康养、中医药康养等业态,建设一批特色苗侗瑶医馆、康养医院、疗养中心、度假基地等,打造大湾区康养旅游的“后花园”。坚持用好革命老区县(市)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以游客体验和多样化需求为导向,从景观、文化和业态等入手,深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潜力,做特做优西江苗寨、肇兴侗寨、镇远古城、下司古镇、万达小镇等精品景区,丰富侗乡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环线和苗岭传统村落精品旅游射线的民宿、康养、民俗体验等业态,推动旅游产品升级,提升旅游核心吸引力。要按照全域旅游理念加快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内涵品位、优化环境卫生,补齐“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短板,全面增强接待能力,推动山区变景区,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着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州。二是大力提升游客流量。打造“桥头堡”,目的是把大湾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引入黔东南,再扩散到全省。其中人流是关键中的关键。要用好“村BA”“村超”特意性、民族文化差异性、生态文化原生性、交通区位便利性引客留客,推出更多引客举措,让大湾区游客一有旅游需求就想到黔东南、来到黔东南、畅游黔东南,不断提升大湾区游客比例,着力建设大湾区进入贵州的游客集散中心。持续办好各类重点赛事节会,采取线上线下、主流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等方式,紧盯客源市场,聚焦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打卡“村 BA”“村超”两村之行,畅游侗乡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环线和苗岭传统村落精品旅游射线两条路线,寻梦西江千户苗寨、肇兴千户侗寨、镇远千年古城“三千”之旅,做好黔东南“四季”旅游主题宣传,切实稳住人气、保住流量。三是推动红色文化深度融合。推进红色旅游业态集群发展,是革命老区实现后发追赶、精准致富的重要抓手,应遵循“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理念,促进红色文旅实现融合化、数字化、集群化,释放红色文旅对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和倍增作用。要加快构建粤黔旅游合作平台,引导大湾区企业、协会、旅行社等与黔东南州组建旅游推广联盟,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推动资源共享、客源互送、线路互连,吸引大湾区企业参与黔东南州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旅游开发、运营,为全州旅游发展注入动能。要加快产业多元融合。以红色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为基本遵循,促进红色资源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交织渗透,大力拓展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要加快数字赋能红色旅游。积极运用3D、3R、AI等先进技术,探索沉浸式、代入式体验场景和文化演艺,原真性还原红色故事、红色遗迹、英雄人物,依循数字技术培育、延伸红色文旅产业链。要推进红色旅游产业集聚成群。围绕文创产品、民宿餐饮、教育研培等产业环节,加速产业链上下游链条互联、标准对接、品牌共建,提升产业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使红色旅游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要用好东西部协作帮扶和红色资源有关政策,争取更多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和上级财政项目支持,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红色旅游项目等资金支持,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新格局。要进一步加强红色旅游的跨区域合作推广,发挥区域优势,建设红色旅游联盟,提升红色旅游内涵品质,为建设生态旅游康养区探索和积累经验。四是聚焦服务抓旅游环境。服务是旅游的生命线,高品质的旅游除了要有高品质资源、高品质设施,更要有高品质的服务。要持续深入开展“五大行动”,在旅游设施设备大检修、环境卫生大扫除、住宿餐饮大提升、标识标牌大维护、服务队伍大培训上取得新成效。要坚持“以游客为中心”,创新“网上服务+落地服务”相衔接的暖心服务模式,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要加强旅游市场监管,重拳整治旅游乱象,维护游客合法权益。

(四)以园区建设为关键,在产业招商上提质增效。一是做优园区平台。大力推动要素向园区集中、主体向园区集聚、产业向园区集群,使其成为投资的洼地、产业的高地。要全面提升经营能力。要探索引进经营能力强、具有专业运营能力的团队对园区进行“托管”,依托其资源和渠道做精做专做强园区;要坚持走集约化路子,有条件的县(市)可探索整合资源要素共建园区,实现抱团发展。要创新完善人事、薪酬、考核等制度,探索多种用人和分配方式,使收入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税收增收等绩效挂钩,激发园区干部干事热情。要全面完善园区配套。坚持基础设施、资源要素跟着产业布局走,统筹推进园区路网、给排水管网、电网、气网和污水固废处理设施等建设,有条件的要与城区基础设施一体规划、无缝衔接,推动产城一体融合发展。要全面推动资产盘活,大力开展“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处置,加快清退或兼并重组僵尸企业,盘活园区标准厂房,提升园区开发强度、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二是做强市场主体。要实施头部企业培育计划,围绕主导产业打造领军型企业,支持现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上下游企业聚集。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落实好国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支持各类具有创新活力的中小微型企业蓬勃发展,特别是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科技创新等领域扶持力度,推动形成既有“专精特新”、也有“蚂蚁雄兵”的企业生态格局。三是做好产业大招商。要扛起招商责任。革命老区县市党政主要领导要扛起主体责任,拿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抓招商,做到重要客商亲自会见、重点企业亲自上门、重大项目亲自洽谈、重要问题亲自协调,对看准了的客商要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争取,对重点企业要“三顾茅庐”,确保取得实效。要创新招商方式,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园区招商、驻点招商、央企招商等多元化招商,着力引进更多优强企业落户黔东南。要强化招商服务,健全招商引资项目审批“靠前服务”机制,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实施主体、一个推进方案,做好项目前期提前介入、中后期全程帮办代办,切实提高招商实效。

(五)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引擎,在互联互通上提质增效。畅通黔东南革命老区融湾通道,必须不断完善双向开放的基础条件,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一是围绕畅通开放通道,推动交通互联互通。要结合革命老区县(市)交通和未来发展实际,有计划实施好兴永郴赣、涪柳铁路,沪昆客专和贵广、贵南高铁凯里至都匀联络线、沪昆铁路和黔桂铁路连接炉碧经开区专用线,抓紧谋划榕江铁路枢纽场站项目,加快推进榕江至融安、天柱至会同、天柱至大龙高速公路建设,着力构建北接成渝经济圈、南连大湾区和北部湾的陆路大通道。要实施好榕江永福电站航运改造、红岩航电枢纽项目建设,推动通江达海。要加快凯里黄平机场站坪改造,推动黎平机场改扩建。加快推进“黎从榕”旅游环线连接路网公路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二是要围绕加强供水保障,构建系统可靠水网。扎实推进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抓好宣威、忠诚和下江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构建以大型水库为控制性枢纽,中、小型水库为节点的节水和水资源配置体系,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扎实推进产业配套、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等设施提级扩能。

(六)以机制创新为先导,在融湾加速上提质增效。打造“桥头堡”是一项全新课题,须突破思维定势、强化机制创新,推动政策集成、形成政策“洼地”,充分汇聚人流、物流、现金流、信息流。一是推动政策机制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贵州“要发挥好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更多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要善于从政策机制上查找“桥头堡”建设中的梗阻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大力解放思想,按照“六个有利于”原则,扎实推进要素配置、营商环境、革命老区园区建设、招商引资等制度机制改革,更多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要围绕深化革命老区园区合作,大胆探索合作共建、托管建设、“飞地园区”等模式,努力在创业奖补、税收优惠、对接服务、利益分配等政策上创新突破,切实以政策“洼地”汇聚新动能、激发新活力、焕发新气象。二是推动全面对接点对点突破。要围绕粤黔两省签署的“桥头堡”《备忘录》领任务、定清单。革命老区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在研究吃透《备忘录》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主动认领涉及本部门、本领域的事项,结合工作推进时序要求,逐项梳理形成上省、赴粤对接工作的任务清单,提出务实有效的落实举措,确保任务明、方向清、办法实。要围绕“清单”强对接抓落实。把主攻方向、主要精力放到走出去汇报对接上来,排出时间表、路线图,既加强向上汇报对接,最大限度争取省里支持;又主动走出去深化与广东省各级各部门的点对点沟通对接,对标任务清单,逐项争取支持、逐项推动落地,形成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合作,切实以点对点的协作突破,带动“桥头堡”建设全面提升。三是推进政策项目落地落实。紧盯省级部门支持“桥头堡”建设的261条政策清单,强化调度,联动相关部门做好精准汇报对接,争取未见成效的57条政策尽快落地见效。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对“十大工程”项目要逐项研判,逐个分析,建立台账,千方百计保项目建设要素、保项目建设进度,对已开工建设的项目,做好对接服务,确保早建成、早投产、早发挥效益;对尚未开工建设的项目,倒排开工日期,确保项目早日实现开工建设。四是争取省级大力支持加强省级各单位的沟通汇报,比如,争取各类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中央(省)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积极争取省级层面出台招商引资政策,从水费等方便给予支持;从省级层面差别化对待和支持县市土地保障问题;从省级层面指导核心片区规划、在项目申报和建设、商务体系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建设发展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五是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拿地即开工”审批改革,争取最大限度解决项目用地审批难问题。依托大数据平台,继续推动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站式诉讼服务、智慧法院等便民政策落实落地,并形成改革经营,全州推广,切实解决办一件事跑断腿、部门间推诿扯皮等痛点堵点问题,提高群众和企业满意度。六是压实责任落实目标任务。持续发挥各县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细化“双清单”压实“双责任”,定期开展督促调度,清单式量化考核,压紧压实各部门、县(市)责任,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和全面完成。


【参考资料】

1.《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22﹞7号) 2022年4月21日 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

2.政策解读|《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 的实施意见》解读  2022年4月29日天眼新闻颁布

3.《用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做旅游产业化大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黔东南的旅游产业化之路张洪辉撰写 2022年11月16日 黔东南日报5版刊载

4.《打造“桥头堡” 融“湾”再提速——黔东南“黎从榕”加快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刘兰婴 曾书慧 权若青 潘德玉撰写 2023年8月26日《贵州日报》头版刊载。

5.开放大门 越开越大|贵州加快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冯倩撰写2023年5月21日贵州日报第一版刊载

6.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印发《贵州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黔发交〔2022〕489号2022年6月24日印发

 


(中共黔东南州委党史研究室课题组)

 

 

 

 

 

   

上一篇:关于提升党史资政服务能力路径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