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担当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拍” ——黎平会议上的周恩来
1934年12月19日凌晨,天还未发白,忙碌一夜未曾合眼的周恩来,与博古一起,提着马灯,带着警卫员范金标,急匆匆敲开福音堂(德国传教士郁德凯传教行医的教堂、黎平会议会址隔壁)内共产国际驻中共军事顾问李德住处的房门。不一会儿,房内传来激烈的争吵声,一向以沉稳、干练、十分注意形象、有极高修养和大局观念的周恩来,大发雷霆,盛怒之下,猛拍桌子,震熄了马灯……
这是周恩来与李德来到中央苏区任共产国际驻中共军事顾问以来,发生的第一次激烈争吵。
原来,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中央“三人团”成员之一的周恩来,面对长征初期红军的严重失利、特别是湘江战役红军遭受重大损失的惨状,忧心忡忡,心急如焚。长征以来,千钧重负系于一身此时的周恩来,实际上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领导与协调工作、红军军事行动的指挥工作,已全部压在他的肩上,迫使他时刻思考着中国革命和数万红军的前途与命运。茫茫前去出路在何方?已成为困扰周恩来和中共决策层其他领导人的主要问题。面对湘江战役后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一筹莫展、手足无措,博古的心灰意冷、悲观失望与情绪低落,部分红军指挥员对中国革命和红军的前途失去信心、滋生分散打游击的思想等问题,如何尽快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坚定信念、增强信心,一直成为周恩来反复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他工作千头万绪,既要指挥应对频繁的战事,又要负责政治局的协调工作,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刚刚结束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会议作出的决议,使他在红军长征两个多月以来,悬着的沉甸甸的心稍稍放下,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向李德通报黎平会议决议时,遭到李德蛮横刁难无理指责而发生激烈争吵的一幕。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古城东门街胡氏商铺,召开长征以来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会议由周恩来主持,参加会议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博古(秦邦宪)、洛甫(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朱德,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何克全)共9人,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中央红军的战略行动方针问题。长征以来特别是湘江战役以来,红军的战略行动方针一直是困扰中央政治局高层的主要问题。一路上,中央政治局领导层对红军的战略行动方针认识不一,分歧很大。一部分人顽固坚持原上报共产国际批准的到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进军计划,一部分人则坚决主张放弃原定计划,尽快摆脱国民党军围追堵截、被动挨打的局面,结合实际重新确定新的战略行动方针。围绕新的战略行动方针问题,中央和红军高层,从老山界到黎平,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