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黎平会议召开9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纪念黎平会议召开9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 余福仁
(2024年12月18日)
90年前,在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遭受严重挫折的情况下,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到川黔边创建最初以遵义为中心的根据地,为遵义会议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伟大转折的起点。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座谈会,深切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回顾总结黎平会议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提炼阐释黎平会议的历史地位和突出贡献,传承弘扬黎平会议彰显的伟大精神,积极探讨用好红色资源助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路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合全省党史工作实际、贵州省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利用情况和本人在这方面的一些研究、思考,讲三点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共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深入挖掘黎平会议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
关于黎平会议,中共党史权威著作《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只是寥寥几笔,其历史意义在党的三个历史决议中也未作评述,但黎平会议的基本史实是非常明晰的,在中央没有定论、缺乏权威评述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空间。黎平会议的历史价值可以结合会议召开的背景、决议的内容、解决的问题、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黎平会议的时代价值则是其历史价值对今天的现实启示。综上所述,黎平会议的历史价值突出表现为“三个第一”:
第一次改变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领导决策机制及红军作战指挥方式。黎平会议通过的战略方针之决定,内容包括五个方面,较为完整。这个战略方针可以理解为战略总方针,即是关于战略转移全局的指导方针,包括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的、战略任务、主要战略方向、战略部署、主要作战形式、军事力量的准备与保障措施等。这一决定实际上是对长征出发前和长征初期中共中央关于战略转移的指导思想、战略部署等作重大调整,最重要的是恢复了中央政治局集体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并且是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的形式作出明确规定,具有一定权威性和相对稳定性,个人不得随意推翻和改变。黎平会议开始改变了中共中央领导决策机制和红军作战指挥方式,启示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同时保持高效的决策指挥机制。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确保中央政治局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威,坚决反对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坚持党指挥枪,反对个人包办军事。同时,要根据战争形势发展,建立适应新形势的高效的决策指挥机制和作战方式。
(二)第一次调整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方向和目的地。黎平会议改变了中央红军原定到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决定在川黔边地区最初以遵义为中心建立新的根据地,成功避免了中央红军可能全军覆灭的危险。而且这个决定是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根据具体实际作出的,开启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自身问题的先例。黎平会议开始对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方向和目的地进行调整,启示我们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即时调整战略目标和具体任务。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的具体情况不同,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作出新的判断和决策,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时调整战略目标和具体任务。
(三)第一次对中央红军进行整编。黎平会议未专题讨论部队整编事宜,黎平会议在对战略目标和前进方向进行调整时,必然涉及部队的部署,黎平会议前后又实质进行了整编。黎平整编适应了战争形势的需要,精简指挥层级,充实基层战斗人员,提升了整体战斗力,为后来长征中的多次整编提供了有益借鉴。黎平会议开始对中央红军的第一次整编,启示我们必须根据战争需要调整军队编制和提升战斗力。要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健全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体制机制,根据形势和战争需要,重构人民军队领导指挥体制、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军事政策制度。要紧紧扭住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根本方向,加强作战指挥体系和能力建设。
二、准确阐释黎平会议的历史地位和突出贡献
关于黎平会议的历史地位和突出贡献,要坚持正确的党史观、坚持大历史观,把黎平会议放到中共党史、长征史、遵义会议系列会议中来考察。要紧密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认识和把握,既不能拔高,也不能贬低,做到全面、客观、准确阐释黎平会议的历史地位和突出贡献。黎平会议的历史地位可从它在长征中的作用、在遵义会议为标志实现伟大转折中作用、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建设的贡献等方面来把握。
(一)在长征中的作用。黎平会议是在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遭受严重挫折的情况下召开的,是长征中召开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开始调整了中央红军战略方针,摆脱了被动遭敌围追堵截的局面,开始寻机主动创立新根据地,开启了根据实际情况改变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落脚点的先河,保证了长征的胜利完成。
(二)在遵义会议为标志实现伟大转折中的作用。黎平会议开始改变了“三人团”作为最高决策机构的局面,恢复中共中央政治局对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否定了经共产国际同意的原定战略转移计划,根据实际独立自主作出战略转移方向和目的地的调整,为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奠定了政治基础、组织基础、思想基础,是以遵义会议为标志的伟大转折的起点。
(三)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建设的贡献。黎平会议的“三个第一”,第一次改变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领导决策机制及红军作战指挥方式,第一次调整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方向和目的地,第一次对中央红军进行整编,为后来长征中的领导决策机制、长征落脚点调整、红军部队整编进行了有益探索,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人民军队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黎平会议最突出的贡献是解决了中央红军战略方针问题,为遵义会议解决当时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充分用好黎平会议资源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黎平会议是中共党史和贵州地方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黎平会议旧址、纪念馆及文献档案、口述资料、精神财富等是贵州重要的红色资源,更是黔东南州、黎平县的重要红色资源。要充分用好用活这一资源,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整合现有资源,提升管理水平。黎平会议资源丰富,包括会议旧址、纪念馆以及中央领导人在黎平旧居及红军机构驻地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档案、文献、口述资料、实物等非物质资源。要以《贵州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条例》实施为契机,参照贵州省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利用联席会议机制和贵州省重点红色场馆管理委员会模式,以黎平会议纪念馆为龙头,建立统一机构,以大带小,整合黎平会议相关资源,统筹其他红色资源,发挥现有资源作用,加强科学保护,打造精品展陈,提升管理水平。
(二)挖掘精神内涵,强化教育功能。要深入研究、阐释黎平会议历史价值、时代价值,特别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关于黎平会议精神的内涵及表述,过去,省委领导把它概括为“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在国家层面,黎平会议精神没有公认的权威表述,为此,可以进一步研究,但要坚持论从史出,透过会议本身揭示提炼其精神内核,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依据其精神内涵开发精品课程,讲好革命故事,为开展社会教育特别是党性教育提供鲜活素材。
(三)推动文旅融合,提高整体效益。黎平是中央红军入黔第一站,红七军、红六军团也先后转战进入黎平,其他历史时期的红色资源也十分丰富。同时,黎平过去是府衙、商贾营集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黎平又是多数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结合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战略,用好用活红色资源,精心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在提高社会效益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助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黎平会议已经过去90周年,作为中共党史和贵州地方党史重要事件,永远地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回顾总结黎平会议的“三个第一”,充分彰显了黎平会议在长征中的地位作用、在遵义会议为标志的伟大转折中作用、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建设的贡献。当然,黎平会议的意义和价值远不止这些,随着历史的演进、党的事业的发展,加上人们认识的深化、研究的深入,相信会有许多新的成果不断呈现,这正是我们作为党史研究部门和党史工作者所希望的。当然,我们召开纪念座谈会,更重要的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弘扬黎平会议彰显的伟大精神,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上一篇:试论黎平会议的历史主动精神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