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宣传教育>人物纪念

功勋卓著彪青史 风范长存启后人——纪念杨至成同志诞辰120周年

作者: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 贵州日报     发布时间: 2023-12-01 10:15:01  点击:4736    


杨至成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人民军队后勤工作的主要奠基人和重要领导人之一,功勋卓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和杰出的军事教育家。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67年2月3日病逝于北京,享年64岁。值此杨至成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的卓著功勋,学习和弘扬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

  坚定信念跟党走

  杨至成,1903年11月30日出生于贵州省三穗县木界村的一个侗族农民家庭。在4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历次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战斗和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斗争,身经百战,5次负伤。但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忠诚,百折不挠,矢志不渝。

  1917年,杨至成考入贵州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在校期间,与同学们上街集会游行,参加声援北京五四运动的爱国行动,并结识青年学生领袖周逸群,深受革命思想影响。1922年,为实现救国救民的志向,杨至成辗转云南、四川,投奔亲友,加入川滇黔联军。1925年夏,随军赴粤。1926年春,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先编入入伍生队,后在政治科学习。与已是军校教官的共产党人周逸群再次相逢,经周逸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7年初,杨至成随校北迁武汉,进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就读。3月,经队长金亨夫介绍,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7月,杨至成毕业分配到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六团六连任指导员。8月1日,杨至成率领六连作为第一梯队参加八一南昌起义,担任进攻南昌大校场的主攻任务。起义部队撤出南昌后,他又参加了会昌战斗和转战潮汕等战斗。

  1928年1月,杨至成参加由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副官长。4月,湘南起义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井冈山会师后,任红四军二十八团一营四连连长,率部参加五斗江、草市坳和龙源口等战斗。8月,他在黄洋界保卫战中,组织人员将仅有的一门迫击炮拉上阵地,用最后一发炮弹命中敌指挥所,击溃敌人进攻,为取得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闻讯即兴赋词《西江月·井冈山》,写下“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名句。

  开创后勤保供给

  1928年6月,杨至成在龙源口战斗中再次负伤后,被任命为井冈山留守主任,负责伤病员管理和给养、医药保障,开始担负起后勤保障和前线与后方的联络工作。1929年4月,红四军在福建长汀整编,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杨至成任红四军副官长,直接在毛泽东、朱德同志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杨至成在井冈山时,面对根据地粮食、弹药供给紧张和医药用品缺乏的状况,就认识到后勤物资保障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担任红四军副官长后,经过多方筹款5万元,建立一个临时被服厂,带领工人们夜以继日生产,赶制出4000多套军服,使红四军第一次穿上了统一的军装,极大地鼓舞了部队士气。杨至成的工作,得到了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1929年12月28日,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召开,杨至成被推选为14名机关代表之一,参加会议。

  1930年4月至1933年1月,杨至成先后担任红十二军副官长,红军总兵站站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统管全军被服、装具、粮秣、饮食、财务、武器弹药、医疗卫生用品等物资的采购、生产、供应和运输及邮政传递等后勤工作。这一时期,随着革命根据地的拓展,红军队伍不断壮大,后勤保障面临许多困难,杨至成遵照毛泽东的指示,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兴办和整顿了枪械厂、弹药厂、纺织厂、被服厂、鞋袜厂、卫生材料厂等20多个工厂,工人达两三千人。他加强对工人的政治思想教育,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建立健全工厂管理制度,开展劳动竞赛,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根据地的军工生产蒸蒸日上。同时以瑞金、宁都、兴国为中心,开设5条兵站线,建立起连接前后方、四通八达的“传递网络”,源源不断地将后勤支援物资运往前线,将伤员运送回后方治疗。这些卓有成效的后勤保障工作,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战斗,为中央苏区第一次至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依托兵站线首次建立了中央苏区的“赤色邮政”,将《红色中华报》《红星报》和信函、邮包发往各地、各部队,将各地信件、包裹送达目的地和收件人。在长期实践和深入调研基础上,杨至成提出了一套科学的红军后勤供给标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他的意见,颁发全军实施,这是红军正式颁布的第一个供给标准,为后来人民军队后勤保障标准化、正规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1934年10月,杨至成随中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后,他任军委先遣工作团主任,担负起打通前进道路和筹集粮食物资供给部队的重任。率领工作团的同志,深入搜集信息,耐心细致地做当地群众的思想工作,千方百计筹集粮食、物资、弹药、药品等供给后续部队。在贵州遵义、桐梓等地筹到6.7万银元和一批粮食、布匹,在毛儿盖、黑水等地筹粮115万多斤和一些牛羊肉,为红军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顺利通过少数民族地区和爬雪山、过草地提供了后勤保障。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杨至成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后勤部部长、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带领后勤部门多方筹集物资,建立被服厂、兵工厂和医院,组织运输队、担架队深入前线,为红军取得东征战役、西征战役的胜利提供了保障。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杨至成任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兼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总兵站站长。1937年6月,杨至成任黄河两延卫戍司令员,担负起建设陕甘宁边区和保卫党中央的重任。

  1938年6月,经党中央批准,长期带病坚持工作的杨至成和一批同志赴苏联治病学习。他在共产国际远东局党校和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军事理论,特别注意研究军队后勤工作。通过学习,他更加坚定了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念,进一步提升了军事理论特别是军事后勤理论知识。

  1946年1月,在苏联学习8年的杨至成回到祖国,先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政治委员、东北人民解放军军需部部长。为适应东北解放战争部队机动性强、作战规模大、后勤战略物资消耗量庞大的需要,杨至成认为,必须建立充足可靠的、源源不断的后勤战略物资保障,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因此,他狠抓后勤建设和后方基地发展,在佳木斯、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和鸡西等地建立起具有相当生产能力的机炮厂、手榴弹厂、子弹厂、雷管厂、电器厂、被服厂、鞋帽厂、制药厂等36处军工厂和50多个兵站及医院、仓库,职工达2万余人。仅手榴弹厂月生产能力就达20多万枚,被服厂、鞋帽厂日产量达9000多套和布鞋1万余双,为人民解放军夺取辽沈战役和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为此,1949年12月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的全军后勤工作会议上,杨至成领导下的军需生产工作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

  东北解放后,杨至成先后任华中军区生产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委员、轻工业部部长,中南军区后勤部部长等职,建立了郑州、广州、南昌、长沙等几十个军需工厂、仓库、医院和学校,帮助地方接收、巩固和筹建了数十家工厂企业,保障了军队的后勤供给,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解放战争,也为中南六省后来的剿匪建政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后勤供给创造了物质条件。在抗美援朝战争的3年中,仅中南军区后勤部就先后抽调5000多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组建后勤保障机构50多个,同时调运各种军需物资27万多吨,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呕心沥血育英才

  为提高革命队伍军事文化素养,1931年11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在江西瑞金开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红军大学),杨至成任校务部长,在校长刘伯承、叶剑英的领导下,负责校舍、教学设施以及教职员工的生活等具体事务。为适应战争对各方面人才的需要,1933年10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扩办为中央红军学校、第一步兵学校、第二步兵学校、特科学校、通讯学校、地方武装干部学校、卫生学校、供给学校等8所学校。时任中央军事革命委员会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的杨至成亲自兼任供给学校校长,与他人合作共同编写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部系统的后勤教材《红军簿记学》提纲,除亲自给学员授课外,还邀请赵镕(红九军团供给部部长)、傅兰荪(红五军团供给部部长)、郑今乃(总政宣传部副部长)等许多具有理论水平和实际经验的同志,到校讲授专业课和担任政治教员,为红军培养了一大批后勤人才,其中有的学员解放后还担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高级领导职务。

  1937年1月,红军大学改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12月杨至成调任校务部部长。此时学校有学员1000多名,对于当时经济落后、物资匮乏的延安来说,校务部要搞好生活保障的工作难度很大。杨至成迎难而上,带领大家采取多种途径为学校筹粮筹款,组织学员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开荒种菜、养猪,开挖窑洞,建校舍、住房和教学用房。通过这些工作,改善了办学条件,稳定了教学秩序,保证了学员的生活质量,为“抗大”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杨至成负责建设东北大后方的工作,在抓好工厂建设和军工生产的同时,着眼部队长远发展和正规化建设,先后创办了东北军需学校、汽车学校、医科大学、护士学校等后勤学校。选调机关业务骨干到学校任教,指导学校在开好专业课的同时开设军事、政治课程,有时还亲自授课。这些学校的建立,为部队输送了大批后勤管理干部。军需学校迁至武汉后,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后方勤务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的前身),杨至成兼任校长,常为学员讲授后方勤务与后勤战术等科目,深受学员欢迎。现在,军需学校已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战线和全国经济战线著名的高等学府。

  1958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成立,杨至成任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负责基建工作。当时国家经济困难,物资短缺,建材供应难度大,他不辞辛劳,上下协调,四处奔忙,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如期完成了包括办公、食宿、门诊等设施一应俱全的各项工程建设任务,保证了军事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组织创办农、牧业和副食生产基地,想方设法保证科研人员生活和身体健康,努力当好“后勤部长”。1962年初,杨至成调任高等军事学院(今国防大学)副院长,协助院长刘伯承元帅分管院务工作,为加强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还接受了中央军委布置的组织编写全军后勤史的任务,他组织人员搜集了800余万字资料,还亲自撰写了数十万字革命回忆录和后勤理论文章、诗词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精神风范启后人

  杨至成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卓著功勋,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深切缅怀杨至成同志,就是要赓续红色血脉,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握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改造世界、推动发展,坚定信念、提升思想、加强党性,观察、把握、引领时代,解决矛盾、化解风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汲取智慧力量、掌握方法、提高本领,促发展抓落实,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就是要把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体现到工作成效上。始终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永葆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本色。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全力建设“四区一高地”,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杨至成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


上一篇:学生代表杨龙碧在纪念周达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