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红色足迹>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建设

利用黎平红色资源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思考

作者:张永文     来源: 本站     发布时间: 2022-11-30 15:31:43  点击:5702    

  地处黔、湘、桂三省交界的黎平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区位独特,至古以来就是政治、文化、军事重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转战与长征先后三次经过黎平县,在苗乡侗寨宣传革命思想,践行党的民族政策,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和封建反动势力,播下红色革命火种,写下中国革命光辉的篇章。特别是中央红军长征在黎平县境内行动十余天时间,期间召开了在党史和军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的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成为伟大转折的起点,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红色历史文化财富,为当前正在规划建设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提供了丰富的红色资源。挖掘和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利用重要红色文献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1934年12月13日,中央红军转兵进入贵州黎平县后,采纳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黎平县境内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决定,使红军扭转被动局面,转危为安,由黑暗走向光明,取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古城翘街召开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参加会议有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朱德、张闻天、王稼祥等,讨论红军的进军战略方向问题,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这也是长征以来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的重要决定,指出鉴于目前所形成之情况,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新的根据地区应是川黔边区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从而使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从此启程。

  黎平会议召开的前五天,中央红军转兵刚进入黎平县境,因湘江血战减员惨重,为精简机构,充实基层,提高部队战斗力,中革军委发布了《关于取消第二纵队,合编第一、第二纵队的命令》,决定将军委一、二两个纵队合编为一个纵队,下辖三个梯队,另以干部团、保卫团为独立的作战部队。同日,中革军委还发出了《关于红八军团并入红五军团的决定及其办法》,决定八军团并入五军团,八军团全部人员除营以上干部外应编入十三师各团,为其作战部队;十三师师部取消,五军团司令部直辖十三师三个团。并调整了部分红军将领,要求利用行军途中的间隙在五天时间内完成整编,这也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次整编,重振了军容、军纪、军威,提高了部队机动性和战斗力量。

  随后的第二天,中央红军到达黎平洪州镇时,中央局颁布了《关于目前形势与我们的任务的提纲》。《提纲》近两万字,对当时国内形势的特点、敌人对我们的新进攻、党的现状与今后的工作作了全面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了党的政治主张和观点。谴责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和瓜分的野蛮行径及国民党反动派投降和妥协的卖国勾当,揭露其对民众的剥削和压迫,对红军和工农革命运动的残酷镇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中华民族危机的责任感和正义感。指出要警惕敌人勾结帝国主义和用法西斯的手段来破坏我们党和红军进行的革命斗争。并分析中国共产党当时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斗争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薄弱环节,总结了党的工作经验与教训,明确工作任务,要求全党同志开展这一《提纲》的讨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而斗争到底。

  12月17日,为做好黎平会议的安全保卫和待命行军,中革军委发出《对各军团18日的行动电令》,内容主要为一军团在进占剑河后,不渡清水江,改由南岸西进;九军团进至蜡洞附近,向来路及王寨方向警戒;三军团向黎平西北开进,进至五福、罗里、抱洞地域,并侦查经育洞、朗洞到台拱的道路;军委纵队在黎平不动;五军团进至黎平县城,并对来路施行破坏警戒;各部队每日行程不要超过五十里,具体位置由各军团首长依据实际地形自定。

  黎平会议召开的第二天,为贯彻执行会议的决议,中革军委发出了《关于军委执行中央政治局决议之通电》,内容主要为野战军大致于二十三日可前出到剑河、台拱、革东地域,一、九军团为右纵队,有占领剑河的任务,以后则沿清水江向上游前进;三军团、军委纵队及五军团为左纵队,应经岭松、革东到台拱及其以西的地域。野战军到达上述指定地域后,于十二月底,右纵队有占领施秉地域、左纵队有占领黄平地域的任务。为此应坚决进攻和消灭在上述地域的黔军部队,并钳制黄平以南之黔军及由东面可能来追之湘敌及中央军。

  12月21日,行军至黎平大稼乡八里到锦屏河口乡瑶光途中,红军总政治部发出了《总政治部关于创立川黔边新根据地工作的训令》,指出党中央明确的决定我主力红军当前的伟大任务,是要在川黔边广大地区创造新的根据地区,并号召全体战士以一切力量,为争取这一决定的实现而奋斗。各级政治机关,必须根据决议进行详细的解释工作,回答每个疑问与误解,使每个红军战士了解红军行动的总方针与当前的任务。

  中央红军长征在黎平县境内行动期间,先后发布了以上7个重要红色文献,尤其是黎平会议的决议,开国元帅聂荣臻在后来的回忆中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决议,是我们战略转变的开始。”在党史和军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些文献都生动地见证了黎平是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起点地,是在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而作出的,是挽救党和红军的宝贵史料。黎平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的第一站,并在此产生这些重要的红色文献,是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题材。

  二、利用众多红色遗址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经湘江血战后转兵进入黎平的中央红军,避开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在此得到了较好的修整和补给,开展了大量的革命活动,留下了众多的红色遗址。

  黎平县城的翘街,因两头高中间低形如扁担而得名,是当时城里最古老繁华的街道,中央红军攻占黎平县城后,军委机关主要住在这条街上,翘街也因而也被称为“红街”。翘街中间的原胡荣顺商号为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也是红军总司令部住地,1934年12月18日长征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在这里召开,作出了挽救党和红军的战略决议,会址占地面积797平方米,建筑面积634平方米,为清代嘉庆年间的微派建筑,四周有青砖空斗封火墙,内为木结构房,前后三进,一进为商铺,二进为正屋,三进为后花园。大门上悬挂着陈云手书的“黎平会议会址”金字横匾,两边门面的墙壁书有“锅鼎瓷器”“绸缎布疋”“苏洋广货”“京果杂货”“各种名酒”等老广告。正屋为两进两层五间木质房,内置天井,装饰精美,政治局会议室、周恩来与朱德住室就在一层楼内,古朴典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址后面的马家巷14号,是当年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的行居,行居原为胡氏住宅,占地面积350平方米,四周有封火墙,内为木质结构四合院落,三位革命家在此筹划思考党和红军在关键时刻的前途,毛泽东避开强敌转兵进军黔北,建立新根据地的主张,首先在这个院落里得到同居的张闻天、王稼祥的赞同,最终才在黎平会议得以通过。此处行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距离会址几十米远的南边有干部休养连旧址与红军教导师旧址,休养连是黎平整编时根据部队行军有些年老体弱的高级干部、女红军和重伤病员需要特殊照顾而新组建的队伍,休养连住址原为廖氏商号和住宅,清代修建的院落,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前后三进,每进为二层三开间木结构房,底层中间为通道,四周有封火墙隔离。一进为店铺,二、三进为住宅,前置天井,后设花园,体现了清代商富人家的建筑格调。二进是当时贺子珍、邓颖超、蔡畅等女红军干部的住址;三进是当时董必武、谢觉哉、林伯渠、徐特立等老红军干部的住址。教导师是红军长征出发时负责中央机关保卫和重要物资运输的一支特殊队伍,到达黎平时住在翘街原张氏前店后宅的清代院落里,占地面积675平方米,前后三进,每进为二层三开间木结构房,一进为店铺,二为祠堂,三进为住宅,师首长张经武、何长工等曾住在这里,黎平整编时教导师建制被撤销,此处旧址是这支长征中鲜为人知的特殊部队的最后见证地。两处旧址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翘街的南端现城关一小大门处是当年红军召开群众大会旧址,中央红军攻占黎平县城后,在此处召开群众大会,红军干部进行了演讲,并散发传单和标语口号,斗争官僚地主,公审和处决了民愤极大的地方官僚,将他们的浮财分发给贫苦群众,请贫苦群众代表上台讲话,替贫苦群众翻身做主人撑腰,当时红军总政治部主办的《红星报》第七期第2版对在黎平城召开的群众大会作了报道并提出了开展群众工作的效法。此处旧址立有石碑标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会址周边还有军委纵队旧址、总政治部旧址、政治保卫局旧址、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红五军团司令部旧址及博古、李德的住址,城郊有五里桥战斗遗址、羊角岩战斗遗址等以及县内有红军路、红军桥、红军鼓楼、红军标语、红军墓、红军走过的村寨等众多的红色遗址。据统计全县有县级以上红色文物保护单位近90个。2009年在纪念黎平会议召开75周年时,黎平县倾力建成了黎平会议纪念馆,搜集了300多幅珍贵历史图片,以及100余件红军过黎平时留下的实物,纪念馆成了红色教育基地。这些红色遗址是反映中央红军在黎平开展革命活动的物证,而且呈集中点多的特点分布,大都还保持着原貌,是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实物载体。

  三、利用生动红色故事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中央红军进入黎平县境期间,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保护工农群众利益,留下了许多的动人红色故事。

  黎平是中央红军入黔攻占的第一座县城,红军到来后,在县城打富济贫,开仓放粮,加深了红军与老百姓结下的深厚情谊。老百姓热情欢迎红军,像过节一样自发杀猪宰牛款待红军,也是让红军自离开苏区以来第一次吃上了饱饭的地方,许多红军指战员对此还念念不忘。红军到来前,驻守的黔军强迫老百姓把县城当时仅有的几座水碾给破坏了,想为难红军吃不成饭。红军进城后,打开国民政府及地主、土豪劣绅的仓库,把粮食分给贫苦百姓和红军部队,但加工大米成了问题。于是红军发动群众把各家各户的碓窝、磨子等都利用起来加工大米,把妇女们集中起来自带筛子、簸箕参加劳动。同时还动员红军指战员就地取材,用瓦块、石片、砖头、木板搓谷子加工米。周恩来开会要求:没有东西磨稻谷,就动员大家用石头、瓦片搓!就是用手搓,也要把米脱出来!并且找来两块瓦片,领来稻谷,亲自在瓦片上搓起来了……在周副主席的号召和影响下,整个部队都在搓米,有瓦片对瓦片搓的;有石头对石头搓的;有的干脆就用手搓,手上搓出了血泡,但仍然努力地搓。至今在黎平县城还流传着《周周副主席搓稻谷》《我为红军簸米忙》的动人故事。

  朱德总司令率红军由湖南通道入黔的第一天,在进入黎平洪州途中的一块油茶地里,他向随行的中央警卫团交待了党和红军对少数民族的政策,语重心长地教诲红军战士说:“我们进军的前方就是贵州,贵州被历代统治阶级称之为蛮夷之地,这里的少数民族受苦最深、生活最苦,是红军的依靠力量。我们要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团结各兄弟民族,反对我们共同的敌人。”朱总司令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当天晚上宿营在黎平洪州镇草坪村一位六十多岁的侗族老帮工石大爷家,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村里的青壮年都躲到山上去了,石大爷起初对红军也是畏惧几分。朱总司令主动与他攀谈,问寒问暖,向他说明红军和各族人民是一家,是为工农劳苦大众翻身解放、打倒封建地主官僚和帝国主义的人民军队。石大爷听到这位首长说话和气,很在理,且平易近人,渐渐打消了顾虑,随便摆谈了起来。红军开饭时,官兵同甘共苦,桌子上只有一碗瓜菜。石大爷便拿出自家的腌鱼和酸辣椒要给红军吃,朱总司令婉言谢绝说:“红军有个规矩,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随便吃老百姓的东西。”朴实的石大爷看红军不肯接收,有些生气地说:“刚才首长讲你们和我们侗家是一家人,拿点酸菜给你们下饭都不肯吃,怎能算一家人呢?”红军们一再解释推辞,石大爷还是要硬塞上桌子来,最后朱总司令和蔼地对他说:“大爷的盛情我们领了,不过吃你的东西要讲个条件,我们吃了你菜,你得收我们的钱,有往无来非礼也,一家人嘛也要有往有来嘛。”这一席话,把石大爷和在场的红军都逗得亲昵地笑了起来……后来,《朱总司令过草坪》的故事还被黎平的侗族人民编成大歌传唱下来。

  红军在黎平县城时还十分尊重知识分子,尽管戎马倥偬,听说城里有位从日本留学回来的赵学烺先生,中央党校政治教员成仿吾派两位红军干部两次登门去造访,由于赵先生对红军不很了解,推托不见,但红军的诚意打动了这位立志于国民教育事业的知识分子。后来谈起此事赵先生懊悔不及地说:“红军那么思才若渴,实在是辜负了他们的意愿,要不错过那次机会,我至少可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多少贡献出自己的一点力量。”《中央首长黎城访才》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红军所到之处感人的故事层出不穷,并开展了每位红军指战员“向侗苗族群众捐献一件见面礼物”活动,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无处不在,体现党和红军坚守“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的永恒初心,深受百姓拥护和爱戴,这些生动的红色故事有记载的在黎平县就有近百个,是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生动教材。讲好这些红色故事,对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建设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利用形成红色精神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黎平会议,是一次关系红军命运、中国革命前途的重要会议。多年来,党史学界对黎平会议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所达成的共识为:一是黎平会议是遵义会议前一系列会议中的第一次高规格的重要会议;二是黎平会议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意见,在中央最高领导层赢得了大多数同志的理解和赞同;三是黎平会议是以中央政治局的正式决定否定了博古、李德所坚持的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不切实际的战略方针,确定了向贵州转兵的战略决策;四是黎平会议的决定鼓舞和凝聚了中央红军全体将士的斗志和力量;五是黎平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一次成功尝试。随着对它研究的深入,它所形成的精神及内涵得到不断的挖掘和丰富,它的历史作用、对今天的历史启示及当代价值得到不断的提升和显现。

  1986年10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在黎平参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暨黎平会议学术讨论会时指出:“黎平会议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符合实际情况的行动方针,这是克敌制胜的一个法宝。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在今天建设四化的历史时期也同样是这样。”其实指出黎平会议所体现的精神就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2011年7月建党90周年之际,时任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到黎平会议会址调研指出:“长征精神内涵非常丰富,这里包括遵义会议精神,也包括黎平会议精神,也是长征精神的一部分。关于黎平会议,有的中央老领导作了一些评价,就是一种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精神。”把黎平会议精神总结提炼为“三敢”精神。并强调:“黔东南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把握好了就能加快发展。这个时候,就需要有‘黎平会议’这样一种精神,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要知难而上、迎难而上、克难而上,坚定发展的信心不动摇,坚定发展的目标、战略不动摇。”2012年4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把“‘三敢’精神”写入了报告中,号召全省共产党员和各族群众,要拿出“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气概,拿出发愤图强、坚韧不拔、后来居上的志气,一步一个脚印地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三敢”精神的提出,是对黎平会议地位、作用、意义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敢”是讲的胆量和气魄;“闯”是讲的探索和实践;“新”是讲的超越,是对旧事物的否定;“突破”是讲的突变,是对条条框框束缚和限制的冲出;“胜利”是讲的状态,是对达到一个更高层次和境界的企盼和描述。“敢闯新路”是前提和条件,“敢于突破”是要求和标准,“敢于胜利”是归宿和目的。三者之间,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境界。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黎平会议纪念馆长张中俞将黎平会议精神实质解读为:“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于担责、民主团结”的精神,认为其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长征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更显弥足珍贵,值得进一步继承和发扬。

  黎平会议精神,也体现在了伟大的建党精神、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之中,是党和红军留下的宝贵红色遗产,是当前我们在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中构筑“精神高地”、实现“后发赶超”的精神动力、力量源泉、精神支柱,也是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宝贵精神财富。

  五、利用多个红色名片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因黎平会议及黎平会议纪念馆等红色资源的影响,近年来,这里获得多个红色名片,不断提高了知名度,成为红色经典旅游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82年,黎平县城所在地德凤镇被贵州省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5年被贵州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贵州省委、省政府公布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黎平古城——翘街古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黎平侗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同年被贵州省划定为“中国革命老区”;2005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和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同年被贵州省政府公布为“全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黎平翘街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20年黎平翘街景区确定为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同年被省政府列为“贵州省历史文化街区”。此外,还被原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列为“理想信念教育基地”,贵州省列为“党史教育基地”、“现场教学实践基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黔东南州列为“‘三敢’精神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红”字名片。

  这些红色名片印证了黎平红色资源的含金量,扩大了其社会影响力,提升了黎平红色历史文化价值,是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金字招牌。

  另外,红七军转战和红六军团先遣西征过黎平,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还击战及社会主义建设中,黎平也留下了不少宝贵的红色资源,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是党中央在建党百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目标要求,黎平县拥有的丰富红色资源,是开展党史和中国革命史学习教育的一本难得的教科书,是了解中央红军长征伟大转折的开篇,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正适其用。黎平作为中央红军入黔第一站,也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的“龙头”,必须遵循保护优先、强化传承、文化引领、彰显特色、改革创新、统筹规划的原则,只有举好“龙头”,才能舞动“龙身”,精彩呈现,把红旅、红教、红研、红经等融合起来发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就能在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中增辉添彩。

  (张永文)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抢抓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学习贯彻国务院国发〔2022〕2号文件精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