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诗人杨和钧 为救红军献生命
启蒙镇者蒙村的杨和钧,是启蒙一带有名的侗族诗人。
1934年12月下旬,红一军团的队伍从八瓢来到启蒙镇边沙、者蒙一带。
因长途跋涉,红军中出现了相当部分伤病员。数日后,红军大部队离开,往河口西上剑河。杨和钧在从流洞回家的路途中,遇见红军掉队的伤病员王连长和吴排长,他把两位红军秘密转移到流洞姨父林高满的家中,藏在木楼顶层上。杨和钧自己懂得草医,就上山采药、加工,精心给二人治伤。晚上,杨和钧与两位红军同室共寝,拉家常,谈革命,推心置腹,情同手足,后来还结为“老庚”(拜把兄弟)。得到二人的指点,杨和钧思想进步很快,明白了红军的革命主张。
红军大部队离开后,国民党地方反动势力卷土重来,四处搜捕红军掉队的伤病员和留下的物品,尤其是枪支弹药。为了分散目标,杨和钧将伤势稍轻一点的吴排长先转移到朋友处安顿,后来再转移到自己的家中。几天后,吴排长伤势基本痊愈,执意要归队。杨和钧星夜护送他到河口,两人挥泪而别。
12月底,启蒙联保的一伙反动分子带枪持刀,突然到流洞杨和钧姨父家,要捕杀王连长并抓捕私藏“共匪”的姨父。杨和钧挺身保护二人:“救红军是我杨和钧一人所为,天大的事由我一人承担,不能牵累他们”。话音未落,杨和钧便被打昏,王连长被捆走后,被国民党杀害。
王连长遇害后,杨和钧痛苦万分,含泪写下诗句,以追悼亡友:
千里迢迢只为民,中途丧命泪沾襟;
革命真传亲遗嘱,永世不忘誓词盟。
杨和钧将王连长赠送给他的3枚手雷和一支短枪珍藏。后来,反动分子多次到他家抄查,逼杨和钧交出红军留下的枪支弹药,均未果。国民党婆洞乡长龙家学亲自带领爪牙抓捕杨和钧。杨和钧闻讯后连夜出走,逃到住在深山老林里的一个亲戚家,躲在这家的“月子婆”房里,才幸免于难。
1935年春天来到了,但侗家人却仍象生活在寒冬中。政治上的黑暗,地主恶霸的横行,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感觉不到一点春天的气息,所感觉到的只是苦。这苦何时才能摆脱?杨和钧用他的诗歌大声呼喊:
苦啊苦,
老是纠缠着农夫;
农夫要想离开苦,
要等红色太东方阳出。
杨和钧日夜盼望“红色太阳”。为使“红色太阳”早日升起,他决心投奔红军。1935年3月,他凑了点钱后外出,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寻找红军。翻甘塘到河口,沿清水江西上,但到剑河后得知红军队伍早已远去,无法追及,只得原道返回家乡。
转眼到了清明节,杨和钧带着祭品,悄悄来到王连长坟上,祭奠这位客死异乡的好友,心中悲愤万分,当晚作下《清明》一诗,借以对烈士的凭吊和对革命的无限憧憬:
清明时节忆王兄,泪落胸前心里恫。
为国为民往北上,途经此处萍水逢。
三日桃园结兄弟,不幸一朝命遭凶。
有朝革命成功日,光明簿上有你功。
第一次出去寻找红军无功而还,杨和钧心有不甘。当年6月初,在得知广西百色一带有红军队伍活动以后,他又一次变卖家里的山货筹措盘缠,往南从黎平奔广西,在富禄、柳州、百色等地辗转多日,盘费用尽,但仍没有找到红军,又只得返回。
两次外出寻找红军都不成,杨和钧便在锦屏、黎平两地联络进步青年杨光键、林顺考、吴堤文等创办学校,宣传革命道理。为筹集经费,他变卖家里唯一的水田。1936年10月14日,杨和钧到街上收卖田款时,被当地乡兵以“叛客”为由将他抓住,拉到者蒙风雨桥下,先是用枪打,枪没响。后来反动分子拿来柴刀,将杨和均活活砍死在风雨桥下,时年42岁。他的尸体被家人和亲友安葬于者蒙村西南里许岑嫩坡上。因家里穷,加上担心反动势力继续迫害,杨和钧的墓一直没有立碑。
杨和钧生前喜欢写诗,现在还留下《板壁上的指南》、《再见》等七首传世,已被收入《贵州革命烈士诗抄》等书。他的诗原稿现保存在遵义革命历史纪念馆里,红军送给他的手雷现还保存在锦屏县档案馆。1986年,杨和钧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摘自红色黔东南故事丛书《红军故事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