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生意人”
红军是1934年12月18日进入剑河县境内的。
在红军进入剑河县城前,突然从邻近湖南省涌入了一些陌生的生意人,有的是刻图章的雕刻师傅,有的是照像的摄影师,有的是卖鼎罐的商人。特别是那些卖鼎罐的,他们遇到穷苦人就说:“你们喜欢就先拿去,暂时没有钱也不要紧,什么时候有了钱再给也不迟。”他们打扮穿着得体,说话和气,为人友善。正因为他们善良,很快与当地穷苦人交上了朋友,从当地百姓口中了解到了剑河县的很多情况。红军进城后,很多老百姓因为听信国民党政府的反动宣传,纷纷离家上山躲藏了起来,然而那些“生意人”却奇怪得很,他们不但不躲藏,反而劝群众也不要害怕,不要躲藏。红军进城后,他们还同红军一起开展群众工作,向红军汇报县城里的情况。红军离开时,这些 “生意人”却跟在队伍里一同离开,后来当地群众才知道,原来这些外来的“生意人”,就是红军的侦察兵。
吴平是个年轻的状小伙,家住城边的田角处,家里上有爷爷、父母,下有弟妹,一家五口挤住在三间东倒西歪的茅屋里。因为家贫,兄弟俩年近30仍没成家,弟弟砍柴卖,他则烧炭卖,维持一家人生计。有一天,吴平兄弟俩正在街上卖柴卖炭,走过来一个操作陌生口音的人,攀谈间,说是能与兄弟俩画像。吴平想,爷爷和父母都已年迈,如果能把他们的像画下来,等他们百年后子孙后代仍可观瞻,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于是试探着问:你画一张像收多少钱?陌生人说:只图个缘份,我一般不收钱的,只要喜欢就好。于是吴平把自己的想法跟他提出来,想不到陌生人竟欣然答应。吴平兄弟俩把陌生人领到了家里,与爷爷和父母说明了用意,在院子里摆好画笔和纸张,一会儿就把三位老人的像画好了。出于感激,吴平一家挽留客人在家里吃饭、住宿。晚上,陌生人向主人了解剑河的很多社会情况,同时还说这种政府不久就会垮台,穷人总有翻身出头的一天。吴平一家听了,就隐隐的觉得高兴,和陌生人成了朋友。不久多,红军进城了,在陌生人的推荐下,吴平成了红军在剑河的向导,这时他才知道陌生人的真实身份:原来陌生人也是红军,而且是个侦察排长,腰上还挂着支短枪,只不过平时都用衣服遮盖着,别人看不出来。
老李是个中年汉子,能识文断字,象个教书先生,刚到剑河时在街边摆个地摊卖些中草药,专治疑难杂症,有时也跟随病人上门就诊,医术高明却收费不贵。如果遇到小孩,他还教教他们念三字经什么的,性情平和,人缘很好,人们也不问他叫什么名,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药医李”。 “药医李”平时并不闲着,尤其是晚上,他总是东家串西家走的,除了看病送药或教书识字以外,他似乎很热衷于两件事:一是交朋结友,认兄称弟。他结交的大多是穷人,来的时间尽管不长,可在当地却有很多的好朋友了;二是搜集了解当地的社会情况。对土豪劣绅、社会名流、江湖术士的姓名都问得特别清楚。同时还关心周边村寨的名字,道路及河流情况等等。人们对他了解这些东西表示不解,他回答说便于出去采药。
家住河坎边的张志林就是他交的穷朋友之一。张志林父亲患有虐疾病,发病时哪怕是炎炎夏日也冷得发抖,服了很多药都治不好。找到“药医李”后,他上门给老人亲自把脉熬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张志林父亲的病竟然痊愈了。张志林一家感激不尽,于是张也就成了“药医李”的拜把兄弟。从那以后,他就住到了张志林家,看病卖药得到些钱,都送给了张志林,说是自己是一个人,也用不了。
有一天他突然严肃地对张氏父子说,红军快要进入剑河了,让他们不要害怕,不要听信当局的反动宣传,不要上山去躲藏,还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不会伤害穷人的。张氏父子将信将疑地看着他,问他躲不躲藏?他肯定地回答,不仅不躲藏,而且还出去接红军。张志林想,既然我们是拜把兄弟,你能去接,我也能去接。没几天,红军真的来了,人们纷纷上山躲藏起来,可张氏父子却与“药医李”一道到城外迎接红军。
部队里的人都与“药医李”握手寒暄,他转过身,把张氏父子介绍给了红军。这时张氏父子才知道,原来“药医李”是红军的侦察兵,他怀里揣着张地图,把平时搜集到的情况都密密麻麻地在地图上作了标记。
(摘自红色黔东南故事丛书《红军故事荟萃》)